酷爱读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古彩工艺巅峰

釉下彩,顾名思义,就是彩绘在釉层之下。

烧制时先用彩色颜料,在素坯上画出各种图案。

原理和釉相同,靠金属元素呈色。

之后罩上一层透明或颜色浅淡的釉料,最后入窑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中一次烧成。

釉下彩由于图案被覆盖在釉层下,釉下彩瓷器的表面平滑光亮、不易磨损、永不褪色。

但釉下彩的缺点也很明显,颜料跟坯体一起烧成,要能经得住高温、抵抗得了釉的溶解,能达到这个要求的品种很少,所以釉下彩的色彩种类比较少。

釉下彩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但当时只是用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并没有形成复杂的图案,称不上“绘”。

真正的彩绘瓷,要一直到唐代才出现。

唐代名窑沙长窑,是我国制瓷史上最早用绘画艺术装饰器瓷的窑口。

这座窑口的彩瓷,通常用褐、绿、红等颜色绘制图案,外罩一层淡淡的青釉,开创了釉下彩绘的先河。

这对之后的青花、釉下五彩等品种的诞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沙长窑是彩瓷的开端,但青釉却让彩绘的艳丽程度大打折扣,于是,随后又出现了绘制在白瓷上的青花瓷。

青花瓷以钴为颜料,最早诞生于唐代,元代时,由于景镇卵白釉的成功创烧,让元青花颜值大大提升,并迅速走向成熟。

而参照青花瓷的烧制工艺,把钴颜料替换为铜颜料就得到了釉里红。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同一时期,景镇的工匠们把青花和釉里红进行组合,烧制出了瓷器中的顶级贵族——青花釉里红。

再就是釉下三彩,清康熙时,在青花釉里红的基础上,再次加入以铁作颜料的豆青色,让釉下彩的色彩扩展到了蓝、红、豆青三种,称为釉下三彩或釉里三色。

由于钴、铜、铁三种颜料对温度和气氛(窑炉内含氧量的多少)的要求不同,釉下三彩的烧制难度非常大,传世品极为少见。

除此之外还有醴陵釉下五彩,这是清末光绪、宣统年间,湖南醴陵再次创新,成功烧制出了颜色更为丰富的釉下五彩。

所谓“五彩”,并不是特指五种颜色。

事实上醴陵釉下五彩,是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调配出来的。

在这五种原色的基础上,调配出了丰富的色泽,几乎涵盖所有色系。

这些都是经典的釉下彩,瓷器另外一个大类就是釉上彩。

釉下彩的特点很明显,就是图案直接画在釉层上的彩瓷,称为釉上彩。

烧制时需要先烧成白釉瓷(也有不施釉的涩胎),之后在烧成的瓷器上彩绘,最后入烤花炉经800度左右的低温二次烧成。

釉上彩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为烧成温度比较低,同样需要加入铅等助熔剂。

相比于釉下彩,釉上彩的色彩更为丰富。

但因为是直接画在釉面上,所以图案部分有凹凸感,易于磨损,并会有微量的铅、镉等微量元素溶出。

因此,如果釉上彩被用来装饰餐具上,基本上都会避开餐具内部或者就口的部分。

釉下彩的品种有不少,最出名的肯定是宋加彩。

我国最早的釉上彩,始于宋代名窑定窑。

在已经烧成的白瓷上,或用红色颜料题字,或用金(银)颜料绘画,之后低温烘烤而成,称为“宋加彩”。

之后金代的磁州窑、扒村窑等窑口竞相模仿,并把红、绿、金等多种颜色应用在一件器物上。

其中红绿两色的称红绿彩,红、绿、黄三色的叫“金三彩”。

在宋加彩的基础上,明代宣德时期,釉上彩的颜色进一步丰富,创烧五彩。

但五彩瓷上并不一定真的同时出现五种颜色,所谓“五”只是形容颜色比较多。

一般而言,颜色在三种以上,且其中包括红色的釉上彩就可以称为五彩。

没有红色,以黄、绿、紫等色为主的则称为素三彩。

明代五彩以红、绿、黄、紫等色为主。

清康熙时由于蓝彩、金彩和黑彩的发明,使画面更加华丽,五彩也因此发展到顶峰,成为彩瓷的主流。

不过好景不长,雍正之后粉彩盛行,五彩只能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因而也被称为“古彩”。

此外,由于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呈色不如粉彩柔和,也被叫做“硬彩”。

五彩是“硬彩”,相对应的,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的粉彩自然就属于“软彩”了。

其“粉”和“软”来源于其独到的工艺。

粉彩在彩绘的时候,会在颜料中添加一种名为“玻璃白“的白色彩料。

而玻璃白具有乳浊作用,能够使画出的图案呈现出一种粉润柔和的效果。

此外,粉彩在彩绘过程中还会用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增加彩绘的表现力。

珐琅,一种矿物颜料,元代时由伊朗引进。

把这种颜料绘制在铜胎上,就是著名的景泰蓝,而绘制在瓷胎上,就是珐琅彩。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制作过程非常繁琐。

先在jdz烧成白瓷;然后把白瓷送到神都,由宫廷画家彩绘、题诗、署款;

最后再由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烧制。

不同于一般的彩绘颜料,珐琅含有大量的氧化硅(玻璃的主要成分),更像低温铅釉。

烧成后表面光滑有玻璃质感,且有一定的厚度,能明显看出立体感和层次感。

康熙时的珐琅颜料全部依赖进口,色彩种类比较少,只能简单地绘制些花卉类题材。

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开发出近20种珐琅颜料。

这一时期色彩大大丰富,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古代彩瓷工艺也因此发展到顶峰。

为了完全凸显出彩绘的艳丽多彩,釉上彩基本都是绘制在白瓷上。

但也有特例,会在烧好的白瓷(或不施釉的涩胎)上画好图案之后,再在空白处施一层低温彩色釉作为地色,之后二次入窑低温烧成,称低温色釉釉上彩。

品种有黄地绿彩、黄地三彩、蓝地黄彩、蓝地三彩、红地黄彩、绿地红彩、紫地三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