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这件瓷母,无疑是清代瓷器的一次巅峰盛宴。
它印证了200多年前,乾隆盛世的风仪和心态。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工匠掌握了历代釉彩烧制技术,才有了这件瓷器。
乾隆皇帝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瓷器做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个风仪,是乾隆鼎盛时期的华丽和文化繁荣。
这个心态就是自信,是以我朝之力,超越古人,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展现了乾隆王朝天朝大国海纳百川的胸怀。
主张烧制这样一款瓷器的想法,肯定是来自乾隆。
他一生爱好书画,热衷瓷器。
他要做一款集历代大成的瓷器,目的也是想要炫耀大清盛世和鼎盛王朝的海纳百川。
因此,乾隆时期jdz御窑厂的工匠忙活起来,这才有了“瓷母”诞世。
那么,烧它来干吗呢?
直接的目的就是陈设用,就是摆在宫里的某个桌子上看。
乾隆朝国力鼎盛、海内太平。
乾隆又是一个艺术修养高,且好大喜功的君主。
加之此时景镇制瓷工艺也已达到极高水准,所以就有了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对乾隆瓷器的评价:“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说到这件瓷母的烧造工艺,也是同样复杂。
这件各色釉大瓶,汇集了各种高温,低温彩釉于一身,难度之高,可以想象。
因为各类彩釉的烧造温度不同,因此没法一次性烧造。
其中的青花,仿哥釉、仿汝釉、仿官釉、仿钧釉、粉青釉都属于高温釉,需要先行烧造。
而那些粉彩、珐琅彩、金彩、颜色釉属于低温釉,需要随后再烧。
这就好比咱们蒸海鲜,您不能螃蟹、贝壳、皮皮虾、象拔蚌,统统一个锅里一起蒸的道理一样。
瓷母的烧造,如果顺序或者时间,火候掌握不好,那颜色就会烧坏。
根据记载,这件瓷母各色釉大瓶,需要反复入窑烧造达到17次之多。
而最终的成功率,只有0.23%。
这么说吧,按照概率计算,需要烧造435個同样的大瓶,才有可能得到一件如此完美的瓷母。
那么如此精美的瓷母各色釉大瓶,又是谁烧造的呢?
这一点对于陈文哲来说,还真是很重要,因为这么一位人物,值得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到一件清代著名的人物。
他就是当时著名的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唐英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他奉旨赴景镇皇家御窑,长达21年之久。
可以说御窑千年史,唐英第一人。
我们都知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就是我们俗称的清三代。
为什么有清三代,这种说法?
近年来,清三代瓷器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最热门的追捧对象之一,其身影经常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成交价屡创新高。
据了解,2002年香江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只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000多万元港币成交,创当时清代瓷器拍卖最高价;
在2005年10月香江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清朝乾隆皇帝御制的“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最终以一点二亿港元成交,创全球清代瓷器最高拍卖价。
我们常说的康乾盛世,这是清朝的鼎盛时期。
这里的“清三代”就是专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所制作的瓷器。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
康熙、雍正、乾隆烧制的青花器,无论是器型还是釉色,都极力追崇明代永乐、宣德和成化三朝。
尤其是康熙青花,色调青翠艳丽,层次分明,浓淡笔韵能分五色,含蓄而生动。
当然,不止是青花,还有郎窑红等精品瓷器,都是出自清三代。
就说之前陈文哲收藏的鼻烟壶,也是在清三代时期达到了鼎盛。
康熙时期,在瓷器发展上有两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其一,是恢复了景镇御窑厂。
其二,是设立了专门的督陶官。
其中,郎廷极就是西江巡抚。
代表康熙瓷器艺术顶峰的“郎窑红”,就是在他的督造之下烧制成功的。
而在1696年,即清康熙三十五年,清宫廷造办处建立了玻璃厂,开始为皇室制造各种玻璃器皿。
而对于玻璃鼻烟壶的制造工艺,那可就多了,可分为一色鼻烟壶、套色鼻烟壶、搅玻璃鼻烟壶、洒金玻璃鼻烟壶、及珐琅彩玻璃鼻烟壶和内画玻璃鼻烟壶。
其颜色也有红白黑紫绿等,波澜多彩。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工艺,肯定就是内画技术。
就是其上种种工艺,造就了清三代的威名。
现在陈文哲着重研究的这件瓷母,就是出自清三代唐英之手的力作。
制造瓷母的探索过程是否艰难,唐英没说,但从现在的文献记载来看,烧制的结果,乾隆很满意。
而唐英,显然不止是会做一件瓷母。
还有,既然能做出瓷母这样的瓷器,那么其他瓷器的制作水平还用说麻?
这一点还真得说说,因为在成为督陶官之前,唐英居然是不会制作瓷器的外行人。
一般说到“瓷母”,就肯定不得不提唐英这位陶瓷历史上第一人。
为什么说他是陶瓷历史第一人?就是因为唐英当督陶官的时间很长。
唐英是雍正年间,皇帝派去景镇的督陶官。
到了jdz以后,他发现自己是外行,不能领导内行。
所以,他就拼命学习陶瓷的制作技术,包括陶瓷的一些绘画、工艺。
他和工匠们一起摸爬滚打,掌握了一些烧瓷的技术,很快就变得内行了。
在这期间他就自己烧制了、发明了、恢复了历代陶瓷的各种色釉,其中有57种单色釉。
从而把中国各段历史各个时代的,最优秀的釉色,最优秀的品种,完全掌握了釉面的颜色和釉质的肥润、质量。
并且他还能做到得心应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同时他对当时绘画的各种彩料、各种彩墨的绘画的研究,也达到了最高峰。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