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读 > 五代河山风月 > 补充拓展,书中和历史的不同(一)

突然想起来个问题,其实淮南之战一开始就和历史上有着各种细微的不同,作者是一直作着微调和一些改变。

但碍于主角好读书不求甚解,了解历史大脉络,不了解细节,所以用他的口说出来也不好。

其实多数读者老爷就是图一乐,也提了一些没仔细看书或不理解这段历史的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也没时间一个个去说,晚上都是八点以后才有时间码字的o(╥﹏╥)o

于是这里单独开免费章节给给为读者老爷说一下历史(历史记载以五代史为主,部分选取主角有利的其它史书记载)和书中区别,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说不定就明白了。

1、正阳大捷

历史上刘彦贞不听刘仁赡劝告冒进,在正阳对上李重进的援军大军,当时只率前锋,不是全部部队,随后被击败,刘彦贞被杀,后面的大部队来不及集结就溃逃,十有八九逃回盛唐了。

本书里,最先支援的是带少量骑兵的史彦超。史彦超兵力不足,以少胜多打胜一战,导致南唐军不敢冒进,反而开始集结大部,最后被主角全面击败。

书里的正阳大捷南唐肯定比历史上惨的。历史上他们有三万人左右,只是冒进的前锋部队被打败,后面的逃回去了,如今是全部集结之后一波被主角击败,死伤肯定更加严重,士气损失更大,也加速后续战争进程。

2、盛唐之捷

历史上盛唐是司超打的。

正阳是前锋溃败,没有多余记载,但后面的大军根据推理肯定多数都逃回盛唐(刘彦贞从盛唐出兵),才导致盛唐有一场大战。

书中因为刘彦贞在正阳集结起大军,一波送惨了,盛唐无可战之兵,直接投降了,没有打。

3、世宗北归

因为正阳大捷、盛唐投降,加上周军第一猛将史彦超没死的影响,整个战争进行的速度和顺利程度是超过历史上的,清流关大捷变成赵匡胤和史彦超一起打。

历史上,跟随郭荣北归的是赵匡胤,但书中因为皇后事件,回去的变成了史从云。

4、向训南下

向训是文武双全的大将,历史上他一开始权知开封府事,之后南面扬州战事不顺,郭荣把他调到前线替代韩令坤。

也是向训向郭荣提出要集中兵力打寿州,不要管扬州那些地方的战略思想,成为胜负关键。

但是,书中前期因为正阳、盛唐的胜利太快太狠,清流关又有史彦超帮助赵匡胤,战事很顺,向训一直没有南调。

直到世宗北归前夕才调来他,作者专门写过一段史从云快走的时候在下蔡浮桥头与向训相遇的戏码。

想说明的就是,向训来的时候郭荣已经要走了,向训没有时间熟悉淮南的形势,也没法去跟郭荣说他的战略思想了。

还有一点不同,后续扬州的拉锯战有史彦超的加入比历史上顺利,也是让周朝难以舍弃扬州等地的重要原因。

5、林仁肇的袭击

历史上林仁肇袭击没有得手,因为风向临时变了。

书中因为主角的影响导致林仁肇袭击延后,风向没变,袭击得手,下蔡浮桥被毁,之后周军处境更加艰难。

6、二次亲征

历史上郭荣二次亲征是在四月才发起攻击。

但由于林仁肇毁了浮桥一次,向训没有献策导致淮南局势更加糜烂等因素,郭荣迫不及待提前亲征了。

二月就到了淮南,如今三月初已经要全面开打了。

这就导致书友问的南唐大将朱元叛变问题是不存在的,朱元叛变主要是和李景达闹矛盾,那是四月的事情了,现在才三月初,等不到他叛变。

7、其他人

因为主角,李谷、司超、李处耘、王审琦、董遵诲、罗彦环、史彦超等等众人的情况都和历史上不一样了,这里不在赘述。

总结,此时淮南形势和历史上总体差不多,但细微处已经有许多不同了,特别是时间节点上是有明显差异的。

引起这些差异最重要的起因有两个,一个是正阳大捷,一个是猛将史彦超还活着,周朝在许多地方都打得比历史上顺。但打仗就是这样的,局部的胜利对全局变化并非完全是好的影响,世事无常,谁也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