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陆镇长宣布比赛结束后,现场的人则没有像之前那样立马离开,大家伙纷纷上前祝贺进入前十名的姑娘们和她们的家人。
而沈见晚她们沈家出了第一名,第二名和一个第五名,现场来冲她们祝贺的人最多了。
好一番寒暄,她们才从众人的恭喜和感激的包围声中突围,因为沈敏和沈婉加起来足足有两匹的锦缎的奖励,现场也来观赛的杨村长顿时大手一挥便让前来观赛的年轻人帮忙抬着回家了!
而因为家里出了沈婉她们几个如此出息的闺女,沈二婶的兴致非常的高,竟然放弃了坐车和杨村长他们一道走回清水村。
因为杨村长和村里的众多长辈都步行回来,沈见晚也挺喜欢这全村一起回村的感觉的,于是她便让要照顾沈月梦几个孩子的沈母她们坐马车,她和沈二婶她们也一起走着回村。
不得不说这次前二十名她们清河村出了八个人,除了沈家的四人,杨村长的杨氏族里就有杨村长的孙女杨甜甜和堂侄孙女杨绿竹,另外还有许大河家的许大妞和老刘家的刘凤月。
至于前十名她们清河村也有四个人,除了沈婉,沈敏和沈兰草,还有老刘家的刘凤月,许大妞可谓是一匹黑马一样的存在竟然也冲进了前十。
虽然只是第十名,但许大河一家也激动坏了。
在这之前他们家生了五个闺女都没有一个儿子,还被许老婆子他们净身出户,村里虽然有很多同情他们的声音,但也有很多坏心眼看热闹的,此时看到许大妞这么的出息这些人可不是妒忌坏了。
特别是许二妞她也是冲进前一百名才被淘汰的,如此下来别提一路上大家伙对许大河一家子又多么的唏嘘了。
而被众人羡慕嫉妒恨的许大河一家子,他们则是对沈见晚她们充满了感激,如果不是沈见晚反应的快许大河都要领着一家子给沈见晚跪下磕头了。
这不看到许大河一家子从老许家分家搬到村西后,跟着沈见晚她们家日渐发达,清河村的众人一时间不由五味成杂,各个心思都动了起来。
而镇上的刺绣大赛结束后,男子科举这时候也拉开了帷幕。
在大和朝要考上一个最简单的秀才也并不简单!
秀才作为士农工商,士中最低等的一个功名,它的考试也必须得一番过关斩将才能拿下。
首先去考科举的学子得先在县城参加县里举行的县试,而通过县试后还不是秀才,你还得去往府城再考在府城举行的府试。
通过府试后你依然还不是秀才,这时候的你只能称一句童生,接下来你还得再参加府城举行的院试,只有通过了院士你才能成为秀才。
县试,府试,再到院试,一层层下来多少人考到了三四十岁还连个秀才都不是的考生可谓是数不胜数。
然而就是如此,这科举也是让大和朝的寒门学子趋之若鹜的,因为这一途几乎是他们改变门楣进入氏族的唯一途径!
而这考秀才统称童子试,每年开春都会举行一次,而只要你通过了哪一场考试,最后虽然没能拿下秀才,第二年你也是不用从头再去考的。
比如沈见晚她们家的沈轩,当年他就通过了平阳县的县试,还获得了头名,所以今年他便不用跟沈杰和沈栋他们一样去参加这次的县试了,他只需要直接去参加接下来的府试就可以。
而童子试也就是秀才考试之后再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便是秋闱了,也就是俗称的考举人,这个考试也是在府城举行,另外和考进士的春闱一样是三年一度的。
今天是三月十五,同时也是沈杰和沈栋去往平阳县准备参加县试的时间,因为明天三月十六县试就开考了!
另外三月十七便是沈婉她们在县城参加刺绣大赛的日子,所以沈杰和沈栋他们考完县试,第二天便到了沈婉三个参加刺绣大赛。
这不因为这日子如此靠近,于是沈见晚她们一合计便打算今天举家去往县城!
于是她们一大早把家里的畜生都交给同住村尾的杨二婶和许大河两家照看后,沈见晚她们便开始了她们沈家第一次的举家“远行”。
说来忙活完春耕之事之后,沈见晚除了帮忙辅导沈杰和沈栋的学业,还有沈婉她们的刺绣,同时她也并没有落下她发家致富的大业。
所以开春之后,她在县城又开了一个县西快餐店和县东的一个锦绣心意天衣坊。
另外她还准备过些日子去府城也置办一些铺子产业,到时候她们去府城参加接下来的科举考试,还有沈见晚她接下来的女子雅学考试期间她便可以把那里的铺子开起来了。
这不因为接下来有去府城的远行计划,所以沈见晚这两个月又添置了两辆新马车,此时去县城这三架马车便全都用上了。
本来沈家两房人其实赶两辆马车就够坐了的,但因为此次同行还有张有根一家子和杨二婶家的三儿杨家寿,还有许大河家的许大妞,所以她们就多架了一辆马车。
是的,张家这次也是送人去参加县试,他们家参加县试的是张有银和陈氏唯一的儿子今年十七岁的张世良,而这次张有银和陈氏,还有张春花他们也都出发去县城陪张世良考试,这是一家四口都出动了。
虽然之前经过了林青慧那件相亲的乌龙事,陈氏后来是好长一段日子都有些没脸见沈二婶他们,但两家到底是交情已久,后来他们夫妇又极为诚心的上门道歉,所以知道林青慧的事陈氏他们不是有心的,沈二婶他们便也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另外杨家寿的话,没错也是去县城考县试的。
杨家寿和上面的两个哥哥相比人机灵许多,而且也喜欢读书,虽然过去只进过两年私塾就没有银子再去了,但他时不时的都会上沈家来向沈轩请教,特别是最近的大半年随着沈家富有起来,沈轩他们更能专注读书了,他上沈家请教的次数变更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