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自保,周赧王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春申君的提议,为了增强自己的权威,增大这个合纵的成功度,周赧王还决定,在号令天下共同讨伐秦国的同时,再招募一支周王室自己的军队。周赧王一提出这件事情,西周公便表示全力支持。在西周公的配合下,整个周王室硬是捉襟见肘的凑齐了五六千兵马。
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兵马是有了,可是粮草还没有。周赧王和西周公便商议,干脆向民间征集,只可惜周王室之地虽然算不得贫瘠,但却因为年连战乱,诸侯不朝,供养周王室都显得不足,指望他们供养军队实在比登天还难。
当然,那些贵族除外。二王遂向他们立下字据、晓以重利,承诺一旦将秦军打败,就将其中的战利品给予他们。这些贵族们,平时虽然养尊处优,但是却没有人忘记秦国历年来给予他们的耻辱。眼下秦国日渐强大,越来越不将他们放在眼里。如今有此机会教训一下秦国,他们自然乐于去做,而且他们认为依照六国的实力,打败秦军也不是什么难事,战利品自然会获得。如此一石二鸟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6000人马就在这批钱的支持下,高速运转下来。刹那间,周赧王仿佛觉得,自己终于再现了300多年前,东周先祖的辉煌:一人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于是,周赧王上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发布了两条号令,一条与六国相约在伊阙会师,六国军队携手并进,共击秦军;另一条自然是封侯拜将,侯倒是不必封了,天下诸侯横行就让周赧王这一生苦不堪言。既然是打仗,拜将才是最重要的。这次,天子军队的将领就是西周公。
周赧王心想,这一次六国军队莫不说倾巢出动,即使来了一半,在自己的带领下,也必定能够将秦军打得溃不成军,让他们知道,周王室的大王也不是任由别人揉捏的。
可是他不知道,当今的天下已经是乾坤大变,恰逢魏国、赵国和秦国大战罢歇,秦国虽然战败,但是其底气雄厚,元气没有多大损伤,而魏国和赵国则不同,本来就已经是江河日下,这下更是雪上加霜,周赧王号令之下,他们也是有心无力,自然不会出兵。东方六国中,实力还算强盛而且没有什么损伤的齐国,却正忙着和秦国称兄道弟,如此关键时刻,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不会和秦国兵戎相见。韩国则正忙于守备阳城,防止秦军的入侵,自顾不暇之下,对六国联盟也只能在一旁呐喊助威。最终真正派遣军队前来的,就只剩下楚国和燕国,不过这两个国家一直准备着坐山观虎斗,此次前来,自然不会用尽全力,所以最终与周赧王的6000人马合兵一处,也才5万人马不到。
当前的形势很明显,如果周赧王和白起一般用兵如神,则这5万兵马未尝不能和秦军一战,可惜他不是白起。但是如果周赧王就这么撤军,不仅自己面子尽失,恢复周王室兴盛的理想也就没有办法实现,以后再想找到这样的机会,可就难上加难了。
于是,周赧王和春申君决定,干脆就在伊阙等,只可惜,从希望到失望,最后到绝望,他们发现,六国的军队的确不会来了,就连春申君,也想溜之大吉了。周赧王终于明白,当所有人都是看客的时候,自己最好不要一个人冲上舞台,否则最后剩下的,就只有他一个人。
虽然六国把此次攻伐秦国的事情当做一个儿戏,但秦国却是被吓出了一股冷汗,秦国固然不惧合纵联军,却不想徒惹麻烦,做对自己没有半点好处的事情。为了速战速决,秦军可是做足了准备。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所以秦国在明白自己是虚惊一场之后,便火速调集函谷关戍边的10万秦军,整日操练兵阵,剑气纵横,杀声震天。不久,春申君便被吓跑了,后来,燕国的残余军队也溜之大吉,看这种局势,没有人会去虎口拔牙,最后,连周赧王召集的6000军马,也作鸟兽散。
此次合纵,损伤最大的就是周王室了。要知道在此之前,周赧王可是给了国人承诺。如今大业未成,军马先散,周赧王怎么去面对国人?无独有偶,另一边,春申君也感到自己颜面大失,领着千军万马前来,竟然连呐喊助威都没有,直接被秦军吓跑了。
春申君还好,回到楚国顶多被楚王奚落几句,或者被国人嘲笑几句,风声一过,自己照样做楚国公子。但是另一边的周赧王,日子可没有春申君好过了。
就在周赧王回去周地的当天,那些曾经对周赧王寄予厚望的贵族们,都找上了门。他们各自带着家臣,拿着周赧王给予他们的契约,来到周赧王的宫门之前,如果可以用强的话,相信他们已经将周赧王大卸八块了。即使如此,也叫周赧王够受了,这么多年,周赧王即使被诸侯瞧不起,也不至于如此狼狈。
无奈之下,周赧王只能躲到宫内不出来,可是大家见周赧王已经没有什么权威了,顿时群情激愤起来,一个个砸桌子提板凳,快要把王宫拆了。周赧王于是觉得,这王宫也待不下去了,心中灵光一现,顿时想到了后宫之中有一座高台,可以龟缩在上面。周赧王如同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当他最终到达高台之时,心中不禁感慨,落难的凤凰不如鸡,落难的金龙不如狗。这就是典故债台高筑的来源。
然而,更让周赧王心忧的是,秦军已经攻克了韩国的阳城,转瞬之间大军就要兵临城下,前来攻打西周城了。无奈之下,西周公向周赧王献策,与其让秦国攻打,最终城破人亡。不如主动献降,秦国没有了白起坐镇,料来不会擅自杀降。更何况自己好歹也是王室后裔,秦国说不定还会好吃好住地招待着,这样也省得别人整天都惦记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
周赧王一听,这个提议虽然有损王室颜面,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权宜处理了。于是,周赧王偕同36城池的3万户居民,一道西去,来到咸阳宫,见到秦王,曾经不可一世的周赧王也只能黯然跪下,叩首谢罪,请求秦王接收周王室的土地,并将一张地图交付给了秦王。秦昭襄王也感到很兴奋,曾几何时,秦国还需要对周王年年朝贡,岁岁叩首。如今周王室的王都匍匐在自己的脚下,虽然秦国还没有一统天下,但是能够看到这一幕,也算是此生不枉了。
这时的秦昭襄王表现得很慷慨,他将周王室的土地接收以后,顺便还将梁城(今陕西韩城南部)封给了周赧王,周赧王从此号称周公。另一种说法称:秦王派出一支军队到洛阳,把周赧王姬延捉住后将其废为平民。这个立国879年的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不久,周赧王便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间。周王朝800年天下,终于连象征物都土崩瓦解,秦国即将在不久之后,取代周王朝。
周赧王死了,留下的不过是一声叹息。在秦国的眼中,他是真龙落浅滩也好,是真虫冒充龙也罢,都不再重要了。即使是周王室的那36座城池,在秦王眼中,也不过是弹丸之地,唾手可得。秦王真正在乎的,是天子权力的象征——九鼎。
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世代相传之后,九鼎成了国家权力或者天子权力的传国之宝,和后世的天子玉玺有异曲同工之妙。《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就说明了九鼎的由来、变迁和最后的消失。
到了商代,用鼎的多少成了一种显示身份贵贱的制度,通常,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王室天子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也需要九鼎大礼。九鼎是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传国宝器。按《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荆州等。而在《周礼·职方》中则记载,九州中的梁州和徐州被幽州和并州取代。《尔雅·释地》中则称,青州和梁州不在九州之列,应该是幽州和营州。
秦在灭周后的第二年就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到咸阳,但等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却已不知去向。有人说九鼎中的一鼎在泗水彭城沉没,其余8个到了秦国。所以秦始皇在出巡泗水彭城的时候,曾派数千人马潜水打捞,但并无所获。
剩余的鼎被秦王陈列在秦国的太庙之中,并且就此昭告天下,让各方诸侯前来朝贺,不来者就视同和秦国作对。到秦始皇之时,秦国真正实现了雄霸天下的雄心壮志,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迸发激情和热血的时代,在前后相继的轰隆之声和金戈铁马的嘶鸣声中,徐徐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