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读 > 富矿 > 第233章 熟人

送走姜科长,杨东升就接到了三姐夫表弟的电话,他岳父梁老板终于没有扛过严重的心脏病,一命呜呼。

杨东升专程过去慰问了一下,毕竟这个人可以说是被他……

算了,反正是阎王爷的小本本上,杨东升的账又不止这一笔。

几天之后结果公布,杨东升拿下了两个主焦煤矿中的西矿,东矿被一个做炼焦厂的老板拿下。

不管刘兴邦怎么胡扯,杨东升还是尽量把煤炭中的杂质尽量往下调。

除了杂质,还有硫!

硫是生铁中最有害的杂质之一,在高炉炼钢过程中,只有大约10%硫来自矿石,八0%以上的硫来自焦煤。

杨东升刚把煤层调整完毕,还没把矿上的事理顺,刘兴邦就找上了门。

刘兴邦自己提着一个果篮,身后跟着两个人抬着块匾额,上书四个烫金大字——鹏程万里。

杨东升不得不接待。

“刘总的炼焦厂这么快就投产了?”

“还没有!”刘兴邦一摆手,“未雨绸缪,先备下料!主焦煤是稀奇资源,合格的主焦煤就更稀缺了,我得赶紧下手!”

“你不是说咱们瓜州的钢铁厂用不上好焦炭吗?”

“杨总,恕罪恕罪!”刘兴邦连忙告饶,“我这次是专门过来赔罪的,以后不管主焦煤的价格是多少,我在您这的价格,都高3%,您看行吗?”

“那也不够我这次亏的!”

“那就高5%,可不能再高了!”

“这还差不多!”

主焦煤矿之后,杨东升又拿下了运河县一个小煤矿,南城区两个采石场。

至此北城区、南城区的采石场,基本都被杨东升收拢到了手里。

运河县放出的所有煤矿也被杨东升收拢到了手里。

煤矿的数量上虽然达到了杨东升的预期目标,但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差了一大截。

下面的计划就看春耕之后,市里够不够给力了!

一抬头,春节已经在眼前了。

早在阳历年之前,杨东升就已经在准备过年的事宜了,现在有一两万跟着他吃饭,还要跟地方政府、派出所、主管部门打好关系。

这里面的重点是运河县。

运河是杨东升的基本盘,杨东升手下大半的产业都在运河,近期又新增了几个矿,各个部门都要礼数尽到。

四大班子一路转向下来。

办公室副主任接待了杨东升,“杨总稍等,领导正在开会!”

“没事,不急!”

“老赵,给杨总倒杯茶!”副主任冲一间办公室喊,这时里屋的电话响了,副主任跟杨东升告了声罪,去接电话。

不多大会,一个看起来四五十岁的办事员端着一杯茶,放到桌子上,“您喝茶!”

“谢谢!”杨东升接过茶杯,忽然觉得声音有点耳熟,抬头一看,一下子愣了,“赵书记?”

这个人竟然是原顺河乡的赵书记。

“杨老板?”对面也是一愣。

“赵书记,您这是……”

杨东升虽然听说他因为顺河煤矿爆炸一事,被调离了顺河,但是没想到竟然会混的这么惨,成了一个端茶倒水的。

“别这样叫,我现在只是个办事员,让人听到不好!”对面连连摆手。

这位曾经主政顺河的领导,显得老了不少,人变得很颓废,油腻的头发显得乱蓬蓬的,腰也弯了。

“杨总跟老赵认识?”副主任这时接完电话出来。

“这是我远房表哥,好多年没联系了,没想到在这见到了!”杨东升随便编了一个借口。

“是吗?”副主任眼珠子转了转,“老赵,你可不厚道,有杨总这样的亲戚,也不早说!”

“我是也刚知道,好多年没见了!”赵办事员赶忙解释。

“那我就不打扰你们亲戚叙旧了!”副主任出去,刚走到外间,又喊道,“老赵,昨天那份文件整理好了吗?主任明天就要用!”

“整理好了,这就拿给您!”赵办事员赶忙站起来,又看了杨东升一眼,“我去了!”

“您忙!”

直到天色完全黑透,办公室的最后一盏灯才熄灭。

赵办事员跺了跺自己发麻的脚,直起发酸的腰,终于整理完了。

去车棚取了自行车,赵办事员不敢骑。

天空下着鹅毛大雪,雪被汽车一碾,压的结结实实,路面跟滑冰场似的,稍不小心就会摔一跤。

他这个年龄不比以前,摔这么一跤可不是三两天能好的,上有老,下有小,单位上又不敢请假,可不敢受伤。

赵办事员推着自行车终于来到县城边缘一处小院,此时他整个人已经几乎冻僵了,脚早就没知觉了,只想赶紧进屋烤烤火,喝杯热茶取取暖。

一辆小轿车停在院门口,也没在意,他们家是跟别人合租的一个小院,邻近过年,谁家有个开车的亲戚朋友串门很正常。

忽然一阵孩子的笑声传来,赵办事员一愣,好象是儿子的笑声,紧接着一阵女人高亢的笑声传来。

今天是怎么了?

自从他变成赵办事员,已经很少听到这种笑声了。

赵办事员推开门,只见屋屋里灯火通明,杨东升坐在正中间,桌子上堆着火腿、风干鸭、罐头。

还有小孩子的玩具,儿子抓起一个,又看看另外一个,忙的不知道拿哪个好。

“回来了,人家杨总等你半天了!”媳妇过来帮赵办事员拍掉肩膀上的雪花。

“表哥回来了,我来看看嫂子和小侄子。”杨东升也站起来。

赵办事员打发老婆、孩子去里屋,杨东升示意刘新宇去车里等着。

“杨总,咱们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吧,您这次来是什么目的?”

“赵办事员,我问一句不该问的,您就真打算这样窝一辈子?”

“那还能怎么样?”赵办事员自嘲的笑了一下。

“就没有想过其他出路,比如下海?”

“下海?”赵办事员皱了皱眉。

下海在这年代还是一个新词,自从1992年,伟人南巡之后,国家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大批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投身私营工商界,仅1992年当年,辞掉公职下海者就达到1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