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最快更新!无广告!
尽管第一次根源改造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比起元素侵染的效率就高了不止一点两点了。
具体而言,这一次根源改造的效果,大致相当于未经额外催化加速的元素侵染五年左右。
如果夏多每天都这么来一次的话,不到一年时间就能将这个黄沙半位面改造成他想要的模样。
接下来,夏多又黄沙半位面接连进行了两次根源改造,尽管第三次改造后,地面出现了一个让流动黄沙都填补不及的巨大裂缝,但终究是成功了。
而从每次改造后的位面根源元素比例来看,三次改造的效果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
也就是说,实际可能并不需要夏多对这个半位面改造两百多次,可能一百多次后就能改造完成了。
不过,第三次改造后的裂缝倒是让夏多很是头疼。
而施法探查位面根源的元素相性,呈现在他感知中的却是混乱、迷离的色块,这种探知结果是法术与感知混合作用的一种认知表象,类似于人类对颜色的认知。
通过解读这些色块的形状、分布、运动,就能得到一个位面根源的元素相性。
三次改造后的位面根源,已经有了崩溃先兆,夏多不确定是这个黄沙半位面只能改造三次,还是某个“冷却”时间区间内只能改造三次。
如果是前者的话,那这个法术就太鸡肋了,甚至连元素侵染都不如,而且门槛又如此之高,早该淘汰了。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后者,但这个“冷却时间”就需要好好观察了。
夏多估计至少要等到位面根源变得稳定下来,这个时间他没经验,也不好估算,但今天他是不准备继续尝试了。
虽说已经做好了流落异界的准备,但也不至于真的就要这么走一遭。
再说,关于半位面的研究,他才刚刚开始深入,不管是流落异界浪费时间,还是半位面损毁研究中断,都不是他能够接受的。
另外,眼下黄沙半位面的位面根源正处于混乱状态,位面内的物质变化也会对此有所反应。
此刻正是夏多了解位面本质的最佳时机,无数由元素到物质的种种变化规律,将会毫无掩饰地出现在他面前,让他尽情观察、记录。
创世的奥秘或许就尽在眼前了!
……
如夏多所料,位面根源的混乱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而是在六、七个小时候就开始渐渐消退。
混乱消退的过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中午,差不多整整一天时间,位面根源终于恢复了稳定,但半位面中间的那条大裂缝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却没能得到愈合。
或许随着时间流逝,这条裂缝,也能如半位面中逐渐消失的物质水那样,逐渐消失,但现在,肯定是不行了。
对此,夏多倒是看得很淡,如果能让他在位面领域再深入一些,即便是整个半位面都毁了也在所不惜。
既然已经将它选做了实验样本,那就是已经做好了损毁的准备。
一夜未睡,夏多的精神也并未感到多少疲倦,反而有种强烈的亢奋,位面根源混乱状态的半位面,揭示了大量从元素根源到物质转化的对应规律。
这种涉及位面本质的知识,虽然短时间内还用不上,但这已经被他纳入更进一步的底蕴,迟早能见到效果!
而且这个时间已经不远了!
现在——
“还是先休息一下吧!”
昨天授田仪式施法构建秩序循环,下午又来半位面多次施法实验,看似不知疲倦,实则精神早已不堪重负。
夏多对此早有判断,只是一直在等位面根源恢复稳定,才熬到了现在,而现在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回到卧室,夏多也不想浪费时间去舒缓亢奋的精神,而是直接给自己来了一发【深度睡眠】。
这个心灵法术不就是为这一刻而准备的么!
……
当夏多苏醒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晚上,匆匆填饱了肚子,他再次来到黄沙半位面。
这一次过来,半位面内部已经没有半点积水了,甚至湿润的区域也只有一半左右,看样子元素根基对于物质转化的影响还是十分巨大的。
倒是半位面中间的裂缝,还是和夏多离去的时候一个样子,显然位面内物质分布的情况,与位面根源的关系不大。
“或许这裂缝存在的时间会比物质水消失的时间还要久远!”夏多站在裂缝边缘若有所思。
对于一个位面来说,物质什么的都是表象,根源的元素相性才是本质,哪怕物质都不存在了,可能也会从虚无中重新生出物质来,演化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么说的话——
“难道随身空间转化为位面的关键就在于为它创造出一个位面根源?”
但创造位面根源的话——
夏多又想到前不久两位大师为他接讲过的半位面创造原理,确实是要先创造一个类似蓝图的位面根源,但问题是创造过程必须有内层位面参与,提供海量的能量。
那么随身空间要怎么做呢?
夏多首先想到的就是奥能,奥能能扩大随身空间,同时也是由内层位面的能量、元素转化而来,充当创造位面根源的原材料应该是没问题。
只是这个量的问题,在没有廉价奥能出现之前,真的很难解决。
想到这,夏多再次对【密瑟能核】产生了深深的、不可抑制的渴望情绪,如果【密瑟能核】就是他所认为的独立奥火装置的话!
“唉!我的便宜老师啊!你到底什么时候能将密瑟能核研究出来啊!该不会是——”
夏多不禁想到前几天戴维交上来的关于魔网之弦实体化研究的补贴申请,确实不是真正的魔网之弦,更像是魔网之弦的投影,但这也让他受到了启发。
大功率能量输出装置,如果用物质载体的话,必须要考虑载体材料发生元素嬗变的情况,功率越大,嬗变就会越频繁。
类似于地球上核聚变装置的外壳,总是一个材料学上的悖论,不加壳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高能粒子就会到处飞,肯定不是稳妥方案。
加壳的话,还是有大量高能粒子乱飞,撞到壳上就会是壳发生变异,变成其他物质,然后对粒子的阻挡效果下降。
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一次性的玩意儿。
但如果改变思路呢,让反应过程中的粒子都带电,然后用可变电场、磁场去约束它们,这对让装置对壳的要求大为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