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大殿,沿着甬道直往后,走了一盏茶的功夫,见到一间与前场斋堂规制无差的厅堂,想来便是僧众用斋的地方。
小沙弥带了路,进了里间,斋堂内坐满了僧众,一人对着面前一份斋饼、一盘小菜、一碗清粥,都默不作声低头静食。
李元祈环视了一圈,只见南华等人已坐在内,见他进来,忙要起身。
李元祈示意他们莫动,免得扰了斋堂清静。走到小沙弥指给他的坐席处,便安然落座,亦拿起碗筷静食起来。
因母妃笃信佛法,宫里的膳房每月初一、十五都给仙居殿供斋饭。而他自小贪食,每到用斋的日子,总想了法子去别处打秋风。可如今想再陪母妃一道用些斋饭,却是再也不能够了。
思至此处,不禁赧然,不知是不是因自己不知惜福,上天才要把那些好时光都收走,让他自小便知天下并无理所应当的好处,若想要,得靠自己拼命赚得。
一面遐思,一面默默用尽了斋食,李元祈依着僧众们的样子,将碗筷落叠起来,起身拿到洗涮池边,挽了衣袖正要清洗,南华忙赶过来要帮他,却被李元祈挥挥手拦了回去,于是只得立在一旁,看着他自己动手。
刚刚洗罢碗筷,接过南华递来的帕子,便见方才为南华等人引路的阿婆罗面含笑意向他走来。
李元祈上前几步,冲着他揖了揖手,阿婆罗回了礼道:“郡王爷可曾休息妥当?这下刚进了食,住持嘱托小僧接引各位在寺内散散。”
李元祈正想找时机一睹这西境胜刹的雄伟壮观,便言道:“多谢住持挂怀,那便有劳法师引路。”
伸了伸手,作势请阿婆罗先行带路,自己带着南华等人紧随其后。
李元祈一众随着阿婆罗,穿过一排低矮的瓦屋,看见西面一座二层阁楼,不似西境寻常的楼阁样式,却像是中原的构造。碧色琉璃的屋瓦在艳阳下熠熠生辉,木质的门廊上雕梁画栋,好不精巧。
见李元祈等驻足观赏,阿婆罗笑道:“此处乃是本寺的藏经阁,藏有诸多文字译本的万卷经书。当年住持自中原回到龟兹,便一同带回了这个阁子的草图,说是由中原的能工巧匠帮着绘制而成。又专程延请了在这一代游历的中原工匠,将这阁子从里而外都因循着中原的技艺建造而成,如今往来香客游人无比欢喜来此处一观。”
李元祈听罢,含笑点点头问道:“敢问法师,不知此处可入内借阅经文?”
阿婆罗对答道:“自是可以。郡王爷只消与在内照看的弟子言语一声便可。”说罢又继续向前,李元祈一众亦跟了上来。
沿着甬道又走了不多时,面前十数高高低低的石塔,无甚规律地散落着。
虽不常去寺庙,却知中原德高望重的大和尚圆寂之后,会依了佛家仪制,就地火葬,收了剩下的舍利灰烬埋于石塔下,故而有了舍利塔之说。
李元祈料想,这里多半也是安息着累代高僧的墓园,故而压低了嗓音,开口问道:“法师,这些石塔可是舍利塔?”
阿婆罗回首答曰:“正是,此处葬着我寺历代高僧。”
李元祈听罢便细瞧起身边那座塔上的碑文,却见上镌写着:“爱妃达沐瓦永归佛门极乐土”。一时纳罕,便继续问道:“可为何此塔似葬着一位王妃?”
阿婆罗撇了一眼那塔文,像忽而忆起来似的,回道:“是了,还有这么一位。这王妃原是先王上的侧妃,怀胎已足月,却不幸薨丧于生产之时,可怜那王子也未曾活下来。先王上悲痛欲绝,怕她母子二人难逃轮回之苦,便令我寺作法七七四十九天,一并葬在此处,筑塔安魂。”
说罢对着那石塔念了句“阿弥陀佛”便又继续向前走了。李元祈见状,也不便再多追问,只得带着随从,一道向前去了。
约莫又走了十来丈,便看见几座大殿气势恢宏地排列着,颇有天竺的楼阁模样。半圆的穹顶一圈密土砖墙,左右两侧一排四方阁子延展开来,仿佛一对雁翅。
阿婆罗领着李元祈一行,自穹顶下的正门入了大殿,进内一观才知这建造之人何等巧思。
穹顶尖是由无色琉璃搭成的,此时正午,日光将将好,透过那无色琉璃瓦,照在大殿中央的四面佛上。
鎏了金的四面佛,被这天光一照,格外金光熠熠、神圣庄严,从四个方向看去都是一派佛光普照,如世尊现世。
而那展开的两翼,实则是两间厅堂,齐齐整整地各排着百来个蒲团,哪怕正午光景,也已坐了不少信众,对着各自方向的佛像,祷告礼拜、念经打坐。
许是因那巧心设计,抑或被龟兹信众的虔诚感染,李元祈一进这大殿便颇感殊胜,禁不住上前拈香礼拜。
抬眼望去,世尊正端坐莲台,拈花微笑,肃穆庄严。那慈眉善目还如儿时那般直看进他心里,可如今的他却不再恐惧怯懦,可直直地回望回去,就如直直地看去自己心里一般。狡诈也罢、阴狠也罢,他早已知那是他必走之路,无可选择。
兜转了这些光景,李元祈正欲开口请归,却听阿婆罗先行说道:“走了这半日,想郡王及诸位贵客怕是疲累了,当下香客甚众,未免冲撞了各位,不妨就到此处,贫僧送各位回客房小憩。”
李元祈听闻,正中心意,便揖了揖手道:“多谢法师相陪,本王认得归路,便不烦相送。”
南华等亦言可自寻客房去,阿婆罗便也不勉强,送他们一行出了大殿,立在门槛外行礼相送。
李元祈唤了南华与他一道回无相阁,闭门相商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