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读 > 春秋我为王 > 第640章 投机者

醒来时天已大亮,身侧是柔软的鹿皮和毯子,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米粥的喷香。走出帐篷,光线刺眼,赵无恤用手掌挡住阳光,朝那些满怀敬意向他行礼的兵卒点头,无论他们来自西赵还是东赵。

腹中饥肠辘辘,他在就食后一问才知道,自己这一觉,竟睡了整整一昼夜,此时已是战后的第三天了。

太累了,无恤实在是太累了,这一个月来,他和手下的兵卒们几乎没怎么合过眼,生怕回来晚了,棘津会被攻破。本来牧野大战后可以好好休整几天的,但中行氏南下的威胁却依然笼罩在头顶,赵鞅又在沁水边巴巴地等他来援,所以不管无恤多累,都得飞奔而来。

可打完沁水边的拔营攻坚后,他们真是到强弩之末了。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无恤能将精锐的武卒和鲁兵全须全尾地带过来,已经很不容易,何况一战下来,也有不少伤亡。

每个将领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嫡系,赵无恤的嫡系是武卒,但在赵鞅眼中,这些人却只是一支外国募兵,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随时可以顶在前面为西赵做盾牌和炮灰。大宗对待小宗军队,一向是这种态度,邯郸氏的反抗不是没缘由的。

赵鞅下意识地让儿子的嫡系去担当更大的责任,不顾他们的状态和伤亡,上一次雪原大战,就因为赵鞅执意要他们顶在前排,刚成型的武卒伤亡近半,赵无恤当时可心疼了好长时间。这一次,底气十足的他选择了婉拒,作为身后众人的主君,他有义务出面维护他们。

西赵众人在沁水边坐等了那么长时间,赵鞅手下也有不少从晋阳征发的戎狄骑兵随行,像追击残敌这种事情,让他们去代劳即可,何必再刁难疲惫的东赵兵卒?

经过此事,赵鞅大概也意识到了,赵无恤的手下并不是用来填沟壑的从属兵,待遇至少得上升到“友军”的程度,便收回了成命,让阳虎另行挑人去追击残敌。可惜和无恤预想的一般,未能尽全功,范吉射逃入了雍邑,阳虎也只能望城兴叹。

战后盘点,西赵在渡河战中死伤千余,东赵在拔营战中死伤数百,而范氏最为惨重,先前的一万大军彻底打残,共有两千多人战死,近五千人投降,逃脱者不过两三千。

……

今晨,赵鞅帅西赵剩下的六千人先行出发,去围困雍邑,赵无恤的兵则留在原地休整,顺便将俘虏押到河对岸去看管,这一点,自觉充当赵氏后勤大队的韩氏很乐意帮忙。

将这些事忙完后已到午后,赵无恤便要拔营去雍邑,和赵鞅再次合兵。他邀请留在这里等待的家臣杨因同车,询问起了前夜大战后的详细经过。

“范吉射是怎么逃掉的?”

杨因叹了口气道:“范伯能够逃离,多亏了他的首席家臣王生……”

原来,因为王生的提醒,范吉射不等全局溃败就开始撤离,所以带了不少人逃脱。一路上,他的家臣王生亲帅一千范氏精锐断后,与追击的阳虎且战且退,以半数的死伤为代价,让范吉射逃入雍邑。

“王生?我听说过此人。”

赵无恤道:“王生是范鞅还在世时发掘的人才,作为范氏第一谋臣,他说的话常被接纳。他很讨厌张柳朔,却建议范吉射重用张柳朔。范吉射问:张柳朔不是你的仇人吗?王生回答:私仇不妨碍公事,喜爱不废弃过错,厌恶不排除善良,这是道义之理,我岂敢违背?于是张柳朔便成了朝歌的邑宰,事后向王生道谢,但王生却依然讨厌他,闭门不见,这件事和祁奚举贤不避亲仇一样,成了新田市井的美谈……”

杨因有些惊异:“想不到君子身在鲁国,却对晋国发生的事知道得如此详细。”

赵无恤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因为张柳朔是张孟谈的亲叔叔,所以他才会知晓此事,也不知张氏叔侄算不算鸡蛋分别放几个篮子的表现。

他又赞叹道:“昨夜在外营挡了我许久的是应该就是他,此人不简单啊,范氏之中亦有英才和勇士。”

杨因道:“然,范兵的抵抗还是很剧烈的,一些处的战斗直到天明时才结束。通过审问得知,这些范兵多半是从凡、共、雍三县征来的,如今范氏大败,这三处想必十分空虚,故阳子提议进围雍邑,若能困住范吉射最好。然后可派兵去掠取范氏各城邑,这样可以避免千里馈粮,待这几处城邑疲敝后,再乘机取之!”

赵无恤点了点头,赵氏合兵一万多人,人吃马嚼的,温县的存粮都快吃一半了,不因粮于敌的话,消耗太大,只能靠韩氏补充。阳虎这招挺狠,但效果会很好,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至于阳虎拘泥于拔城攻坚,他就不敢恭维了,此计的前提是中行氏不会发兵西来。

中途休憩时,无恤唤来书记官项橐问道:“棘津那边有消息么?”

项橐道:“昨日传来过一次消息,说大军已经抵达大河南岸,开始准备渡河,到今晨应已渡完。”

无恤暗想:“中行氏已经抵达朝歌,中行寅再笨,也该发现我在牧邑只是虚张声势了。只望他恼羞成怒,直接西来寻我会战;只希望他就算进攻棘津,也是在我方援军站稳脚跟后;只希望以盗跖和羊舌戎两人之才,能顶住东阳劲卒的压力……”

他突然产生了一丝迟疑,自己是配合赵鞅攻略雍、凡、共呢?还是冒险东进,去解棘津之围,力求在野战里击败中行氏呢?

无恤倾向于后者,但这还得看中行寅下一步怎么走,最好能给赵氏围点打援的机会。

总之,还是兵力不够啊,不然就不用这么左右为难了。

正在这时,赵兵长长的队伍身后,扬起了一阵烟尘,斥候来禀报说,沁水之畔有一支人数千余的人马已渡河,朝这边尾随而来!

众人生疑,赵无恤却哈哈大笑道:“勿慌,这是我兄弟来了!”

……

韩氏领地分散,一般来说组孙三人各居一处,如今韩不信在新田,其子韩庚在南阳之地,而韩虎,按理说要去家族主邑平阳的。

不过韩不信却做了调整,让韩虎去南阳地主持军政,将其父韩庚换到平阳去。

“你父亲呀,太过畏首畏尾了,我怕他把握不住机会。”韩不信送韩虎走之前是如此说的。当时,赵氏与范氏尚未公然开战,只是在沁水边剑拔弩张地对峙着,当时,赵无恤的东赵大军也尚未渡过大河。

可就在这一路上韩虎却赫然听到了一连串的消息。

赵无恤旬月返晋,已经渡过大河了?

牧野大战,邯郸稷、范禾双双战死,联军全军覆没?

赵无恤又马不停蹄,西进沁水,配合赵鞅将范氏一万大军杀得片甲不留,沁水为之不流?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等韩虎站在沁水南岸,望着对岸的残余战火,彻底相信了。那些挤得密密麻麻,满眼畏惧的范兵俘虏可作不得假。

所以他连夜入州邑,将父亲韩庚从卧榻上喊醒。

“出了何事?”韩庚睡眼朦胧,对昨夜发生在沁水边的战事尚一无所知。他这些天虽然一直在配合赵鞅,却配合的并不主动,都是赵氏提出,韩庚便让人照办,无论是出劳役修营,还是刨土制囊,断绝沁水。

但惟独有一样,他死咬牙关,绝不出兵,韩庚将南阳三县的韩兵牢牢攒在手中,不愿为赵氏火中取栗。

然而今夜儿子韩虎一到,就下拜稽首,大声道:“父亲,发兵,请速速发兵!”

韩庚顿时醒了,皱着眉道:“为何?是你祖父的命令?”

“不是,这只是小子的判断。”

韩庚叹了口气:“我听说你与赵氏无恤关系亲密,甚至约为兄弟,但这卿族相斗,可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

韩虎失笑:“小子怎么可能因为这一点就不顾韩氏利益,发兵助子泰呢?”

听完韩虎在沁水岸边的所见所闻后,韩庚十分诧异,几度起身在堂中踱来走去,招来打探消息的家臣询问后,确定这的确是真的。

他不由出声赞道:“赵氏父子真是不简单,竟将兵力占优的范氏杀得大败!”

但他又迟疑道:“范氏虽败,尤有中行在,东阳劲卒身经百战,可不是范、邯郸的族兵能相比的,我怕赵氏不能敌也……”

韩虎殷切地说道:“能嬴的!通过赵无恤两战破局,赵氏已彻底扭转了开战之初在太行以东的劣势。但离全胜尚早,正因如此,韩氏更应该加入进去,雪中送去热炭,更好过在锦衣做成后上添一朵绣花。如今形势开始偏向赵氏,韩氏参与其中,胜利后才能多分到些城邑、人民!”

见韩庚还在犹豫,韩虎凑上前去,在他耳边轻声说道:“父亲,其实早在小子离开温县去新田时,赵无恤便拉着我承诺说,若韩氏出兵相助,则事后可以共分南阳之地!昨夜战毕后,他又派人过来说了一次。”

韩庚没法冷静了:“当真!”南阳,这片膏腴之地,韩氏盯上很久了,这州邑,就是韩宣子使了无数手段才搞到的。

“是真的,先前顾虑到赵氏与范氏胜负未分,故小子未提,如今范氏既败,中行乃我家旧怨,韩氏出兵合情合理,父亲,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韩庚不再犹豫,允了韩虎的提议,同时抚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不是为父谨慎胆小,只是我韩氏在六卿中最弱,不得不投机观望。因为这种大战一旦卷入进去,不分出胜负就无法脱身,早年的三卻之亡、厉公之死、栾氏之灭,我们都明哲保身,绝不参与,这次被赵氏拖入战局,也不知是福是祸,唉……”

“既然赵氏与范氏在太行以东大打出手,那太行以西也少不了战事,这就是你祖父让我回平阳的原因。我不日便要出发,南阳三县就交给你了,这里的七千兵卒,十多万生民都攒在你手中,可要慎之又慎,不要参与硬仗,也不要白白为赵氏填沟壑啊!”

长者的担忧,一心建功立业的年轻人也不知能理会几分,韩虎应诺,接管了南阳的虎符和旗帜,随后开始下令征发兵卒,第三日,安排好留守的家臣后,他便带着州县的千余邑兵渡过沁水,追上了拔营北行的赵无恤。

ps:第二章在晚上

(未完待续。)

()